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社會萬象 > 參訪交流> 瑞特貝格博物館「千年佛影」特展 瑞士佛光人深入佛教文化與修行

參訪交流

字級

瑞特貝格博物館「千年佛影」特展 瑞士佛光人深入佛教文化與修行

【人間社 Mandy 瑞士蘇黎世報導】 2025-04-20
國際佛光會瑞士協會與分會幹部精心籌劃,瑞士佛光山監寺妙衍法師、協會會長潘榕英帶領30餘位會員,4月19日參觀位於蘇黎世的瑞特貝格博物館(Museum Rietberg)「千年佛影」特展,展開一場結合文化賞析與宗教修行的深度參學之旅。

瑞特貝格博物館為瑞士唯一專門收藏非歐洲藝術的博物館,館藏豐富,涵蓋來自印度、西藏、中國、日本等地的佛教藝術品,包括佛像、唐卡、法器等珍貴文物。這次「千年佛影」特展,不僅展現佛教藝術的多樣風貌,更呈現其跨文化交流與歷史演變的軌跡。

在專業導覽員的講解下,會員們深入了解佛教藝術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交融與轉化。例如早期佛教藝術受到希臘文化影響,展品中可見典型的希臘雕刻風格與佛像融合的風貌;中國佛教藝術的演進,也體現漢傳佛教與在地文化的深度結合。導覽員提及一位德國收藏家於1920購得的中國佛教文物,在二戰期間藏於森林小屋中,最終於1950被以列寧的3件物品與俄方交換,成為一段文化交流的奇聞。

導覽員介紹日本佛教文化時,特別提到地藏菩薩信仰如何結合當地民俗與文化,成為日本獨有的宗教傳統。在當地信仰中,地藏菩薩被視為亡靈守護,尤其是那些因墮胎而未能往生的孩童,展現出佛教教義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被詮釋與實踐。

妙衍法師在展品前,期勉眾人在欣賞宗教藝術的同時,應尊重其宗教意涵,避免商品化的心態。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是理解與保護文化遺產的關鍵,佛教藝術不只是形式上的美感,更是修行智慧的結晶。透過解說佛像的手印(印相)、佛陀悟道的歷程與高僧求法的精神,引導信眾超越表象,深入體悟佛法的核心–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

妙衍法師進一步闡示佛教修行的思想,如佛性無分男女、心淨則土淨,以及如法儀軌的重要性。他提到藏傳佛教法會中常見的法器如搖鈴與咒語,其背後均有深刻的象徵意義,應以正心使用,發揮其莊嚴的宗教力量。

展館中,一尊十一面觀音石雕引人注目。妙衍法師說明其背後的傳說,觀音菩薩在立下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時,因悲憫過度,頭顱破碎,佛陀賜予其十一面,得以觀照世間一切苦難。此象徵大悲願力與無盡慈悲的精神,鼓勵信眾誦持〈大悲咒〉與〈六字大明咒〉,以淨化內心、感應陰陽磁場。他特別強調:「若心正,〈大悲咒〉可助你;若心不善,它也會助你改過自新。」

妙衍法師總結,菩薩精神不只存在於佛教徒之中,西方世界中也有許多人展現出無私助人的精神。修行不應侷限於形式,而應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,與家人和諧相處,體現慈悲與智慧。

潘榕英分享心得表示,此次參觀透過佛教藝術與文化視角,深入認識犍陀羅、漢傳、藏傳及日韓佛教的特色珍品。當與千年佛像相對之際,那一剎那的凝視,即是永恆的相遇,令人法喜充滿。

12345678910第1 / 128頁
追蹤我們